期货配资行情 《燕云台》中大辽北班臣僚女子不着汉服
发布日期:2024-11-10 21:29 点击次数:1048月11日早上7时左右,在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石门村一水潭处期货配资行情,刘先生因意外落入水潭,他的同伴焦急地求救。
今天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预计为200到210吨,每天的排放情况将在次日公布。首次排海每天将排放约460吨,持续17天,合计排放约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。 2023年度预计排放约3.12万吨。
电视剧《燕云台》说的是辽穆宗耶律璟到辽圣宗耶律隆绪间的故事,真实的历史年号与演绎的文学故事,真假交织。但是对应的辽代历史与社会,则折射出契丹民族的社会风俗与服饰时尚。
【图1,《燕云台》剧照】
辽国即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。故事从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(1009)开始,故事发生地在幽州。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,是一座军事重镇、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,战略地位非常重要。作为南京的幽州,大辽都城,城市繁华,经济兴旺。以幽州为故事发生点,情节展开从容,时尚服饰也得以表现。不过,细究历史,对照契丹民族社会习俗,还是可以发现出于情节发展,人物塑造,视觉美感的需要,《燕云台》的服饰,与历史上大辽的服饰还是有差距的,且听笔者一一道来。
【图2,《燕云台》中萧燕燕】
《燕云台》的剧情曲折,宰相萧思温府三千金颇具个性,尤其是三女萧燕燕,个性豪爽,敢作敢为,颇具男儿风范,衣著也颇为豪放,时而契丹民族装,时而汉族裙裳,究其归属大辽北班系统,那就玩得出格了,穿错了衣裳。
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,在建国后社会经济和发展阶段所统治的民族各不相同,中央统治机构,分为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,实现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。南面系统完全沿袭唐制,北面系统则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及奴隶制特点。《辽史·百官志》记载:“至于太宗,兼制中国,官分南、北,以国制治契丹,以汉制待汉人。国制简朴,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。辽国官制,分北、南院。”服饰制度也分为两个体系。《辽史·仪卫志》曰:“辽代衣冠之制,北班国制,南班汉制,各从其便焉。”辽主与南班汉官采用汉服,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本民族服饰,即国母与蕃官胡服;国主与汉官都用汉服。自辽兴宗重熙年(1031)以后,凡大礼都改用汉服,《辽史》记载:“祭服,辽国以祭山为大礼,服饰尤盛。”
【图3,萧太后形象】
《燕云台》剧情设置有契丹与南朝贸易往来的情节,契丹女子也喜欢南朝丝绸服饰。喜欢是一码子事,穿戴又是一码子事。《燕云台》女主角萧燕燕是北班宰相萧思温之女,尽管萧府有接触与使用南朝丝绸、服饰的条件,但是官制、体制,决定萧府三千金,必须保持契丹民族服饰风格,不会也不可能长期穿着与汉人同款的华服,这是民族历史与文化所决定的,不以个人爱好、意志为转移。虽然萧燕燕是后来辽圣宗生母,《杨家将》中大名鼎鼎的萧太后,但是在她没有走进政坛,掌控辽国大权时,她也必须遵循大辽制度,太后、北班蕃官都是穿契丹服饰的,契丹贵族女子又如何能穿汉家衣裳?
【图4,契丹传统袍服】
《燕云台》女角是萧燕燕,未来的萧太后。剧情发展与萧府三姊妹的人生有很多关联,那么,契丹民族尤其是女性的服饰又有什么特点?
契丹民族的服饰以长袍为主,男女都穿同样的长袍。式样一般为圆领窄袖,紧身瘦长。衣襟向左掩束,即左衽。袍裾曳地,袍子左右两侧开衩。辽国女子袍服又称襜裙。《金史·舆服志》记载:“妇人襜裙,多以黑紫。上编绣金枝花,周身六襞积。上衣谓团衫,用黑紫或皂及绀,直领左衽,掖缝两边,多为双襞积,前拂地,后曳地尺余,带色用红黄,前双垂至于下膝齐……此皆辽服,金亦袭之。”绀为黑中带红,绀色为带有紫色的深蓝色,蓝色系中最深的颜色。长袍内有白色交领内衣,下身在袍内穿裙,腰间束锦带,锦带的两端长长地拖在身后。
【图5,五代契丹侍女服饰泥塑】
辽国女性服饰的服色远不如南朝汉人服饰那么艳丽,主要受纺织业发展的限制。辽国服饰服饰除了红、绿色,其他都是黑、紫、褐深色系。辽国皇后的服色远比命妇服饰艳丽,《辽史·仪卫志》记载:小祀,皇后戴红帕,服络缝红袍,悬玉佩、双同心帕,脚蹬络缝乌靴。命妇服饰服色依据所属本部旗帜的颜色。
【图6,五代契丹首领夫人服饰泥塑】
皇后常服有紫金百凤裙、杏黄金缕裙,虽是蕃服,其名称与款式接近汉服。大概是契丹汉化推行之后,与契丹民族服饰融合的改良服饰。《燕云台》中的辽国女子的服饰非常漂亮,色彩艳丽,如果不是左衽,头饰期货配资行情,似乎与南朝服饰没多大区别。
燕云台辽国契丹萧燕燕服饰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