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配资平台怎么找 “工改”千日,重构中山制造丨宏论“工改”⑮
发布日期:2024-11-24 00:21 点击次数:182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
厂房环境老破旧、企业分布小散乱、产业水平低端落后……这些,正在成为中山制造业的“过去式”。
从2022年初到今天,中山“工改”已经改了1000天,成效既体现在中山的经济数据上,也可以在现实场景中被直接观察到:锌铁棚变成了工业写字楼,一栋楼甚至就是一条产业链,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品的“新花样”层出不穷。可以说,“中山制造”,真的跟以前大不一样了。
本期《宏论“工改”》,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,“工改”千日后,重构了一个怎样的“中山制造”。
第一,这是一个更大体量的“中山制造”。
“工改”后,一批小作坊变成了产业园,本土企业“支棱”起来了。很多企业负责人都提到,以前就算有钱也没空间投资,订单来了还得到处找场地扩大产能,企业规模受到空间限制一直上不去。现在,厂房面积扩大好几倍,憋了许久的企业们顺势突破了自己的“天花板”:“规下”企业成功“上规”,亿元级、十亿元级的企业行列多了不少新成员,华帝公司也在参与“工改”后提出了要向百亿规模冲刺,大中小企业都在这轮改造中扩大了体量。
并且,中山制造业经营主体总数也在不断扩大,也有一批外市制造企业在这轮改造中进入中山,“中山制造”的阵容更加庞大了。
第二,这是一个重启内核的“中山制造”。
“走量”不再是主流,“提质”成了新方向。中山过去的资源、劳动密集型产业,正在向技术、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。
很多企业借着“工改”的机会,完成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,车间里再也见不到一群工人围着一条流水线操作的场景。用工数量不变,生产线却增加了好几倍,三两个工人操作智能化设备,就能搞定一整条生产线。
而且,一些企业不再只是简单贴牌加工,而是新增了自主研发的业务;过去只能生产零部件的,现在也能够独立生产出完整的产品。
规模更大了、业务更全了,以前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也不再适用了,中小企业顺势升级了企业管理模式,比如重整企业管理架构、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。有的企业还专门引入了深圳企业,协助设计数智产业园和公司的全套管理体系。
这些内核变化,都让“中山制造”变得更加现代化、更具竞争力。
第三,这是一个有着全新品牌的“中山制造”。
这一点,在中山的专业镇、专业村尤为明显:以前生产传统家电的村,现在开始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;以前做玻璃制品的镇,现在也开始做智能锁、电子屏。于是,中山出现了一批新专业镇、专业村,在“小榄五金”“古镇灯饰”这些响当当的老牌之外,说不定也能闯出像“某某无人机”“某某液晶屏”这些新品牌。
从整个中山来看,诸如光电、清洁能源、低空经济等等新产业、新事物,借助“工改”腾出的新空间得以继续壮大,过去布局相对无序的集聚区开始向高关联度的产业集群演进,一个制造新中山正在成形。
1000天,正在让“中山制造”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们已经能看出一些趋势:中山的传统制造业结构已然开始调整,正经历着重构;村镇成为产业转型的主战场,入局的既有自我革新的老朋友,也有带动变迁的新面孔;“工改”正与“百千万工程”同向发力,以空间要素支持村镇“强美治”,助力区域协调发展……下一个1000天,相信中山制造又将会大不一样。
感谢观看本期《宏论“工改”》,我们下期再见!
文案/出镜/剪辑:陈少宏
部分由中山市工改办、各镇街工改专班、受访企业提供